2022年11月14日,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和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共同举办的“华乐大家——龚琳娜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室内音乐厅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到了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老师与著名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黄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2场学术讲座、1场大师课以及2场学术对谈。
一、声乐套曲《苏武牧羊》新书首发式
下午18:45,《苏武牧羊》交响乐总谱首发式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室内音乐厅成功举办。主持人首先对本次活动嘉宾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黄荟先生,著名歌唱家龚琳娜女士,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丽娟女士进行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也对《苏武牧羊》这部作品进行了介绍,并邀请嘉宾对《苏武牧羊》新书进行揭幕仪式。
首先,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丽娟女士进行发言,她讲述了自己在1997年参与《苏武牧羊》唱片的经历,并衷心祝愿《苏武牧羊》新书首发式和龚琳娜老师演唱的《苏武牧羊》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黄荟老师提到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音乐编辑们尽最大的努力,赶在首演之前发布总谱,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对于《苏武牧羊》这部作品的信任,也对龚琳娜老师有勇气挑战这部作品表示感谢。
接下来,龚琳娜老师讲述了演唱这部作品时的经历和感受以及采风的重要性,并谈及到演唱《苏武牧羊》让自己学习到了很多的声乐技巧和表达乐感的方式,最后对中国声乐的未来给予很大的希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演唱《苏武牧羊》。
最后,上海音乐出版社向四川音乐学院科研处和声乐歌剧学院赠送了《苏武牧羊》交响乐总谱并合影留念。
《苏武牧羊》新书首发诸位嘉宾合影
二、黄荟老师讲座:浅说声乐套曲《苏武牧羊》(首版唱片)中李娜的演唱艺术
2022年11月14日,晚上19:00,题为“浅说声乐套曲《苏武牧羊》(首版唱片)中李娜的演唱艺术”的讲座开始。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黄荟。本场讲座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晓开场主持。
杨晓院长首先代表大家表达了对此次讲座的期待,并介绍了此次讲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后,黄荟老师向我们介绍到,《苏武牧羊》的极高强度演唱要求,使其出现了自李娜演唱后,25年该作品“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期间,唱片是该作品的唯一载体。二十多年来,全世界唱片业由盛转衰,本应完全落入尘埃的《苏武牧羊》,却不断地被提起和讨论。而李娜在演唱这部作品过程当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级”的事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演唱”。作为该作品的创作者与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他越来越感到自己背负了描述、解释与阐释的责任感。在这样的责任感的驱动下,才鼓起勇气,寻找机会来讲述这部作品。
接下来黄荟老师通过《苏武牧羊》套曲中的《骁歌·出塞》《琴歌·望月观花》《酒歌·归来》三首作品,分别向我们揭示了隐匿在歌曲声音背后的创作与录制的历程与种种历史细节,并与现场的观众一起通过音响欣赏了三首作品。
主讲人:黄荟
《骁歌·出塞》 黄荟老师首先介绍了这首歌中蕴含的“生离”情感,他提到该作品的词作者田青在创作时,把所有的情感都浓缩在一句歌词——“男儿今出塞”。随后黄荟老师向观众讲述到,不太善于跟人交流的李娜,同他交流得最多的是《骁歌·出塞》,李娜提出了“你让我唱男儿今出塞,那么我是谁?”“我应该用什么声音来唱”这些问题。他当时没回答上来,也对李娜的提问感到费解。直到李娜在录音棚里亮出了令人惊叹的“男儿今出塞”一句时,录音棚中的人无不感到震惊。黄荟老师坦白到,迄今为止他也无法回答李娜在这首歌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但李娜在对乐曲诠释前所作的深入思考与理解则令他佩服至今。
《琴歌·望月观花》“作为创作者,最喜欢《苏武牧羊》中的哪首作品?”谈起这一问题,黄荟老师表示,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那首《琴歌·望月观花》。黄荟老师提到:“这首作品,我解读了25年,不是解读自己,而是解读李娜的演唱。” 他讲述到,自从把这首作品交给了李娜,自己便了解到李娜“废寝忘食、见缝插针”地练着这首歌。后来录音师张小安说到,在录制《苏武牧羊》时,他发现李娜每次演唱相同歌曲的换气位置都是一样的,每首歌都是如此,这也足以体现李娜对于自己演唱的极高要求。随后黄荟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琴歌·望月观花》中李娜对于歌词及之后的无言歌的诠释。 在歌词部分,李娜通过与原词不同的方式对歌词进行了巧妙的分句,如第一句“怕见月,尤其怕见月圆,月圆了不好,月圆了让人心颤”中,李娜将其处理为“怕见月尤其,怕见月圆”,达到了既不用徒加多余的情感色彩,又能表现出因主人翁内心涌动而出现的语无伦次,同时也能听出演唱者内心的波澜的效果。乐曲的最后部分,李娜坚持保留歌曲后的无言歌,并将其处理成了一段糅合了河南豫剧、山西晋剧和秦腔等地方戏曲唱腔特色的“花腔”,进一步升华了该曲。《酒歌·归来》 在介绍《酒歌·归来》时,黄荟老师说到,该曲所承载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整体的情感——“久离归家”,自己在创作中对这种感情在情绪变化上的把握则是一种糅合着兴奋,同时紧张感又不断累积,最后情绪迸发的状态。黄荟老师提到,《苏武牧羊》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李娜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定要把她这些年练的声音全部用出来,而且还要用得合理,不是为了炫技,必须音乐当中去表现这些声音。她在练习时,不断挑战人类的音高极限,意图达到人类音高顶峰。这次李娜要求的音域是:“小字组的c——比High C还高八度的C”。后来经协商,李娜对音域作了大二度的保留:“小字组的d——High降b”。最后,《酒歌·归来》所承载的这种情感与情绪,在该套曲中的最高音上迸发了出来,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最后,黄荟老师总结到,自己写苏武,写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李娜则赋予了《苏武牧羊》更多的意义,同时也对《苏武牧羊》有了全新的继承表示了欣慰。
在讲座的最后,杨晓教授说到,今天的这场讲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口述史现场,这对于当代中国音乐史,和我们理解学术研究和这些活生生的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今天这样一个口述历史的现场,我们将永远不知道这首伟大的作品背后的真实的历史。
三、学术对谈:龚琳娜、黄荟与川音师生
作为“华乐大家——龚琳娜”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黄荟老师与龚琳娜老师同川音师生进行了学术对谈。出席本次对谈的还有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系主任杨华教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何弦博士。
图片由左到右:杨晓、何弦、龚琳娜、黄荟、杨华
首先,杨晓教授对《苏武牧羊》的配器问题向黄荟老师提出了一些疑问。黄荟老师表示《苏武牧羊》的配器首先没有使用正规的管弦乐器,并且在中国乐器的选择中放弃了如二胡、琵琶等在汉朝还未出现的民族乐器,考虑到“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也选用了一些东亚民族乐器,如印度的西塔尔等,最后黄荟老师介绍了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苏武牧羊还选用了一些创制乐器,但是如今很多乐器都已损坏,这个问题也是民族音乐发展以后要面临的重大命题。
杨华教授对于黄荟老师如果如今才创作《苏武牧羊》,这部作品会变成什么模样以及能不能超越当年的创作很感兴趣。黄荟老师对于这个疑问非常坦率的承认自己也不确定并且担心不能超越当年的创作。并解释了原因:“当年很胆大,很多东西没有多想,而现在不确定还有没有那种勇气。”同时黄荟老师也表达了自己也在期待在超越。
何弦博士讲述了第一次听这个唱片的经历。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者何弦博士说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讲音乐史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作曲家,但关于表演者的描述并不多,在‘making music’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参与其中、很多人受到了影响并传播了这种影响。当今的音乐学院建制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听到“选这样一部作品是否有压力”的问题时,龚琳娜老师认为自己没有压力,自己是幸福的,从没有想要去比什么,能学习是自己的幸运,同时龚琳娜老师表示能唱到多少并不确定,但是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能在舞台上唱完就是一种成功。音乐学系副系主任格桑梅朵教授对黄荟老师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创作《苏武牧羊》,而不是从一个音乐创作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写好听表达了钦佩,并感谢龚琳娜老师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贡献。
杨晓教授针对黄荟老师的作品由《云之南》《云之南二》到《蒙古利亚》再到《桂之谣》《侗族大歌》的创作历程邀请黄荟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黄荟老师表示采风这种感受得来的东西虽然今天一一道来不太可能,但他自得其乐并一直处在这种生活状态当中。
四川扬琴传承者李伟针对《苏武牧羊》创作时是为李娜量身定做的,这一次的首演当中黄荟老师是否和龚琳娜老师进行了一些深度的问题探讨,以及作出改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黄荟老师认为有人敢出来唱这个作品就已经很满足了,他认为龚琳娜老师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带有很多必然的东西,即她对高音态度的坦然以及对前人所达高度的坦然。
李伟对龚琳娜老师由一个倾听者变为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感兴趣,并希望龚琳娜老师可以讲述一下自己的心境过程。龚琳娜老师认为自己更多的像一个讲述者,是去讲述这个故事,有时候可能是剧中人,有时候又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刻意把自己放在哪里,自己就是音乐的服务员。
在对谈的最后,小学语文老师夏老师向龚琳娜老师表达了感谢,感谢龚琳娜老师对于“传承”的坚持。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在龚老师与夏老师的深情拥抱及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案:代研、杨鸿、孙玥
摄影:邹雨含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